国葬是什么,什么人能享受国葬?

2022年7月8日上午,网络上一则新闻迅速传播,并很快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,腥红的“爆”字看起来极为惹眼,网友万千评论,引起媒体一片哗然。

当日上午,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于奈良演讲时胸部中弹,经抢救无效后死亡。几日后,日本政府敲定并宣布,于今年秋季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。

这则消息如水面丢入的石子一般激起圈圈涟漪,部分怨愤的日本民众自发在街头举牌抗议此事,场面混乱。

为何此事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,抗议安倍晋三国葬的背后,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这还得从“国葬”二字说起。

国葬的文化缘起
“国”,乃国家;“葬”,指葬礼。国葬,顾名思义,就是以一个国家最高规格所举行的葬礼仪式。

这种葬礼,一般都是为建有卓越功勋、成就国家大义的人所举办。

一个人生前战绩斐然、政绩突出问题不大,但是他逝去以后,还能被所有人铭记,甚至为其举办如此丰厚的葬礼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
今天我们谁也不说,就单从安倍的葬礼事件上,来看看日本的国葬文化,到底是什么样的流程?

日本的国葬文化,正式写入法令的时间是在二战前后,当时主要的法律文案遵循于《国葬令》。只是后来,这项法令于1947废除,不再执行。

在此之前,享受过国葬的人,只有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。

伊藤博文,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成员之一,也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,被称为“明治宪法之父”。在他任职期间,将日本推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。

伊藤博文

在日本文化中,他是一个强国利民的首相;在世界记载中,他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政客;在中国老百姓的记忆中,他就是个十恶不赦的侵略者!

伊藤博文一生政绩斐然,深受日本民众敬仰,所以在去世以后,由下一任政府公布,享受最高国丧待遇,与可厚非。

剩下一个就是山县有朋,这个人的知名度虽比不上伊藤博文,但是实力也不可小觑。1909年,伊藤博文逝去以后,此人一度手握大权,成为日本最有权势的元老,没有之一。

关于山县有朋享受国葬待遇,主要一个原因还是“打”。正所谓乱世出枭雄,山县有朋的一生,就是一个匹夫逆袭的故事。

山县有朋

他出生极为卑微,但33岁就已经完全掌控了整个日本陆军,后来又进行了各种军事改革,成绩显著。日本人崇尚所谓的“武士道精神”,而山县有朋,武力值彪悍。

然而不得不承认,他在日本的历史上有多厉害,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多么可憎。二战的日本军队无比极端,多半原因都是出自他之手。

在他逝去以后,因其势力极为庞大,加上对日本军国主义所做出的“贡献”,所以便被日本政府待以国葬之礼。

这两人去世以后,《国葬令》被废除,所以人们对日本的国葬之礼也没有过多的了解。真正可以了解到日本国葬具体内容的,是后来的首相吉田茂,也仅此一人而已。

吉田茂,是日本二战后的第一任首相,连任五届。或许是因为天赋异禀,他很有外交才能,是当时日本小国内寥寥无几“开眼看世界”的人之一,被世界公认为是近现代日本少有的国际感政治家。

1967年10月,吉田茂于家中去世,家人为其举办了平常葬礼并将遗体火化。消息传出来后,日本当权政府对此痛心不已,宣称要在武道馆为其举行盛大的葬礼。

由于当时电视机已经开始普及,所以此次葬礼从吉田茂家到武道馆的全程被日本电视台及时转播、追悼。

一般来说,日本的国葬主要分为纳棺、通夜、告别式、出棺、安葬等过程。

由于吉田茂已经被家人安葬过一次并将遗体火化了,所以这次人们是以其骨灰代替,完成整个流程的。

十日后,于日本武道馆,吉田茂的骨灰被摆案供奉,以国葬之礼。

国葬,首先是一个葬礼,所以自然有诵经超度之人。只是参照以往日本政坛人物的葬礼来看,一般都是遵循佛教,这也就免不了为吉田茂全程诵经的诸人都是寺院和尚。

然后伴着诵经超度声,人们就开始一步步操办葬礼。

首先是“纳棺”,就是指入殓师为逝者整理遗容,然后将其放入棺材的过程。

其次是“通夜”,类似于守夜,是由逝者的亲人家属跪坐棺前,整夜烧香,这个过程是诵经超度的主要时间。

这里要普及一个问题,就是日本信仰佛教,主要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。

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,再由中国传入日本,日本列岛这才有了对佛教的信仰,然后将其用到了他们的丧葬文化中。

第三是“告别式”,在诵经超度了几日后,逝者该举行真正意义上的葬礼时,由不同的宗教对其进行悼别仪式,然后合棺,献花,最终告别。

一旦棺材合上,那就不得再打开了,所以这算是生者见到逝者的最后一面,大有“死生不复相见”的感觉。

第四是“出棺”,这里就体现出和中国传统入土为安不同的文化差异。日本国葬,将逝者棺材合上之后,会将其棺椁拉往火葬场进行火化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“火葬”。

最后一步就是“安葬”,火葬之后的骨灰盒会被供奉七七四十九日,意为安置纳骨。四十九日后,再请宗教大师到场,将其下葬。

至此,整个国葬的过程就算是完了。

其实我们不难发现,日本的国葬之所以声势浩大,主要还是因为“人”。一般的百姓去世后,也就是惊动亲朋好友为其送葬;而国葬,惊动的是整个国家高层和全体百姓,主要是意义不同而已。

除此之外,或许有人发现,日本的葬礼流程似乎和中国有点像。

对,没错,因为日本的丧葬文化是从中国学过去的,主要还是吸收了我们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,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细节修改,大基础是没有变的。

那么,日本的国葬是什么?简而言之,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“葬礼”,只是享有之人功绩斐然,常人难敌罢了。

生前如若活得坦坦荡荡,真君子从不管这死后去的是天堂还是地狱,一场葬礼又如何?真正的天地之别,永远都在凡间百姓之心。

中日国葬之比对
凡事有对比才显得有价值,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葬文化,考虑日本国葬借鉴中国传统文化,所以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中华的丧葬文化,再反过来看日本的国葬文化,这才方显出其一二不同。

首先,介绍一下中国的丧葬文化。

自古以来,传统的中国人对于死亡这件事情,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。

对于逝去后肉体的安置,中国人一直都崇尚入土为安。中华上下八千年,乡土作为中国文化无可替代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,土地养育了华夏人,所以生于土地的人最终会选择落叶归根,回到土地。

中国的丧葬礼仪一直以来都是固有的,流程也是较为繁琐,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人们对逝者的重视。

首先,是小殓,即亲属家人为弥留之际的老人净身、整理遗容、穿上寿衣。一般寿衣都是布制的,上面印有五福捧寿的图样,给人一种庄严之感。

其次,就是报丧。弥留之际的老人去世以后,便由宗族耆老出面,派本家青年人通知远近各处的亲人朋友、乡邻父老,以告知他们葬礼安排、吊唁时间等。

之后,便是奔丧了。在得知消息后,各地亲友都会回到本家,带着花圈、礼品、挽联等为逝者吊唁,参加葬礼。

接下来,就是停灵和守灵。在众人忙里忙外照顾家中众多客人的时候,本家的亲属会身穿孝衣,也就是民间时常说的“披麻戴孝”,在灵堂内为逝者守灵。他们在诵经超度声中跪坐于棺材前,整夜烧香点蜡,持续到下葬时间。

然后,就是大殓。等到阴阳大师看好的下葬日子,棺椁需要被抬往“风水宝地”,入土为安。此时,会有族内中年的一辈人,下钉封棺,这就是大殓。

最后,就是出殡和下葬。由指定“孝子”以摔瓦盆为信号,执“招魂幡”,壮年男子抬棺椁,亲属“披麻戴孝”,一行人前往算好的风水墓地,举办下葬仪式。

等到黄土慢慢堆积,看不见棺椁、和地面持平、高出地面形成一个小土堆,这个人,就真的离我们远去了。

他的肉体离开了我们,但是只要有人记得,那家家户户的“他”,就从不曾离开。

而且,之后还会有“烧七”、“守孝”、“牌位”、“扫墓”等活动,每一个,都很重要;每一天,都有人记得。

看完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,我们来谈谈国葬的规格。

据考证,国葬起源于古罗马,我国古代并没有正式意义上的国葬规格。现代意义上国葬真正的起源,是民国,而第一人,是蔡锷将军。

他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第一人,逝世时仅有34岁,但功绩斐然,为后世铭记至今。当时将军逝世后,举国哀痛,四海同悲。

当日场景,尚在眼前。

刚开始和上文提到的流程一样,然而出殡,却大有不同。

上午九点,炮声轰然,接连不断,当时执政政府的各省各处代表、军、警、绅、商、学、工各界代表五千多人自发前来送殡,躬亲执佛,步行跟随。

于午时众人行至渡江码头,河岸两堤站满了百姓,长堤横挂白布,上书“英雄逝水”,下注“天柱双倾”。人们声泪俱下,场面极为宏大。

后到达岳麓山万寿寺时,国葬之礼正式开始。

主祭、赞礼官、祭文官、悼念者全部到位,在无比庄严而又深沉的气氛下,下午四时整,哀乐齐奏,礼炮鸣天,蔡锷将军灵柩入土为安,举国同哀。

直到今日,后人也永远都记得他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才是真正的国葬,葬而不忘!

世界国葬之荟萃
提完中日国葬文化,我们来涉略一下别国的国葬之礼,感受一下这大千世界的不同。

首先,提提美国国葬。不同于中国极大功勋者享受国葬,美国的国葬一般都是各任总统才能享受的待遇。

他们会遵从逝者家属的意愿,精心安排,并将逝者遗体安放在美国国会大厦中央大厅,以便前来吊唁的民众瞻仰。

在美国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,提起国葬,应该总会有人想到遇刺而亡的前总统肯尼迪,他的国葬规格是非常高的。当时有很多现任和前任总统,以及数百世界各国代表出席葬礼,前来吊唁。

其次,提提英国国葬。

由于英国还有王室的存在,所以他们的最高规格葬礼也是分为两种:国葬和王室葬礼。其实虽然有王室葬礼,但国葬的享受成员也是包含了王室和国家首脑。

议会批准后,逝者的遗体会被安放在威斯敏斯特宫,停留三天,以便人们瞻仰。

英国规模最为浩大的一场国葬,当属前首相丘吉尔。当时不仅有112个国家派出代表前来吊唁,更是有礼炮19响,以示尊贵。

第三,就是韩国的国葬。韩国这个国家,总是好像有那么一点莫名其妙的特殊。

他们的国葬,主要为总统、功勋人物享有,一般这场葬礼会持续9天之久。尤其是出殡当天,所有的国家机关,全部放假休息。

逝者的遗体大多安置在国家元首墓林,此前享受过韩国国葬待遇的,仅有两人而已。

最后,还有法国国葬。

法国是一个很浪漫的国家。他们的国葬被授予总统或功勋,这种功勋,不分领域。比如当时的超级文豪雨果,就享有国葬待遇。

除此之外,他们当时还为一战的最后一位老兵举行了国葬,以此来祭奠所有曾经在一战中浴血奋战的法国军人。

世界各国的国葬不尽相同,但无一不是对逝者的缅怀。国葬规格虽高,但逝者已矣,活着的人定然是要带着他们的希望向前的。

兰州丧葬礼俗

船到码头车到岸。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表明一件事已走到尽头,对于一个人的生命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。千百年来,对于严守儒家礼教的陇原人民,特别是兰州人,对于丧葬礼俗尤其看重,有着比较繁杂且规范的程序。一般来说,兰州地区的丧葬礼俗分为三个部分。首先是对亡者的礼俗;其次是停灵期间孝子的各项礼俗;第三就是安葬过程中的种种习俗。兰州地区不同地方有各自的特色,这里讲一讲共同的礼俗。

一、给逝者穿寿衣。死者寿衣多是丝棉材质,五件套或七件套,为单不为双。一般包括罩衣、罩裤、衬衣、衬裤、内裤、鞋、袜等。男服皂青色为主,女服红色为主。需要说明的是,穿寿衣之前还有净身、堵谷道的程序。

老兰州人将棺材称作“老房”(寿衣也称作老衣)。其材质一般松木居多,当然条件好的家庭可以用柏木,稍次也是杉木。棺材的油漆相当讲究,色彩通常为大红色,图案多为仙鹤、寿星、“二十四孝”等图案,棺内常漆为朱红色 。

二、停灵期间的习俗。这里主要是孝子贤孙们的礼俗活动。

1 、搭灵棚。灵棚多为帐篷式样,里面摆放香案,香案上供有逝者遗像,干鲜果品等供品,沿灵棚两边则是花圈,童男童女纸活。

2、孝子们的活动。孝子贤孙要头扎白布身着白衣,以示重丧。重孙辈则臂缠红布。他们别的事一律不干,只等有人前来吊唁、上香时一起陪着磕头。听说大家庭里的孝子们一天陪着磕头下来,腰部直不起来!来宾吊唁后,主家要请来人吃“头肴”汤。来宾在桌边喝酒吃肉、划拳抽烟,谈笑风生,一点也看不出葬礼的悲情,这一点不知是否是兰州特色。期间,来宾会随上一些礼金,表示慰问。过去也有送绸缎被面的,现在已不多见。

3、起灵。起灵的时间通常选在早晨七点之前。阴阳主事口颂“起灵”,这时长子要端起烧纸盆猛地摔下去,将盆子摔个粉碎。四人将棺材抬起,长子怀抱逝着遗像走在最头,后面的孝子们举着铭旌幡跟着,一路前往墓地。

三、选墓地及安葬。选墓地一定要由本地有名的阴阳先生看风水,人们认为墓地风水好坏直接影响着后世子孙的平心富贵。墓地的位置,墓穴的朝向都有讲究。入葬前,墓穴中要摆放盛有五色谷物的“粮酱罐”,并在墓穴内按北斗七星的样子摆放麻钱,下葬时要用帐子遮住阳光。

安葬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每七天是“一个七”。“头七”和“七七”要去坟头烧纸,中间几个“七”在家附近的路边烧纸即可。七个七之后便是烧“百日纸”,这个孝子们必须到坟头烧纸。家有重孝者头一年不串门走亲,三年内过年不许贴红对联,第十年要摆酒席。

坟头烧纸

这里漫谈的是兰州地区一些通常的丧葬礼俗,当然还有比较复杂且有趣的流程,比如“领羊”、“做道场”……不再一一赘述。

农村入殓前要给逝者盖蒙脸纸,人不到不能盖,用手揭开也是大忌

农村的丧葬礼仪的确繁琐,规矩也比较多,每个细节都挺神秘的。

今天要和大家说的,是一件非常细小的事情,但却有好几个需要注意的点。

我们知道农村老人去世后,都要对遗体进行入殓,其实就是清洗身体,换好寿衣准备下葬。

不过在入殓前,还需要给逝者蒙上一层“盖脸纸”,有的地方也叫蒙脸纸。

这本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,农村却有两个规矩需要注意。

一、亲人来齐才能盖蒙脸纸

老人断气那一刻会比较讲究亲人都到跟前,目的是不让老人走得有遗憾,也不让亲人错失见到逝者最后一面心里难受。

而盖蒙脸纸也需要来吊唁的亲人都到齐后才能盖,如果还有人没到,那就不能盖上,需要等都到齐才能盖。

之所以那么慎重,是因为蒙脸纸盖上后不能轻易再揭开。

这意味着,之后亲人赶来了,也不能再见到逝者最后一面,对逝者和活着的亲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遗憾。

当然,对此农村还有个神秘的说法,那就是说如果逝者刚去世立马盖上蒙脸纸,亲人都还没到齐的话,逝者就会暗中数椽子。

年轻人肯定不懂什么叫椽子,椽子其实就是以前农村瓦房屋面基层的最底层构件,这些椽子垂直安放在檩木上面。

以前农村大多都是瓦房,能看到房顶的构造,屋面基层是承接屋面瓦作的木基础层,由椽子、望板、飞椽、连檐、瓦口等构件组成。

人们躺着就能看到那些椽子一根一根的,无聊的时候也会去数一数。

因为活着的习惯,所以人们觉得人去世了,也会习惯性地去数椽子,尤其是当亲人还有些没到时。

数着数着可能就发现哪个亲人没来送自己一程,逝者难免责备,这对人们来说,会觉得不太有利。

当然,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依据,只是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习惯而已。

不过盖蒙脸纸的习俗在农村看来是非常有仪式感的,在很多人看来,没能见到亲人活着时最后一眼是一种遗憾,没能见到亲人去世后的样子,其实也很遗憾。

所以最好是都在会好些,当然,指的是非常亲的关系,一般亲疏关系不需要这么要求的。

二、入殓忌用手直接揭下盖脸纸

都说蒙脸纸不能轻易揭开,并非说不能揭开,而是只有入殓时才能揭开。

农村的入殓仪式非常慎重,必须是配偶、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才能参与,比如夫妻、子女、父母等。

其他亲戚入殓是不能在场的,所以如果逝者离世后其他亲戚没到,盖上蒙脸纸后,就真的不能再见到逝者了,故而需要等亲戚、家人都到了才能盖。

入殓时,家人不能用手直接揭开蒙脸纸进行入殓,这在农村看来是大忌。

很多农民吵架都会说“我前世揭你盖脸纸”,意思就是我和你前世有仇么?

所以用手揭蒙脸纸,在农村看来是非常不尊重逝者的行为,甚至会被视为一种侮辱。

正确的应该用扇子把蒙脸纸扇开,然后才进行入殓仪式,为逝者整理遗容,擦洗遗体,换上寿衣。

这两个规矩都非常细小,但在农村看来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误会,甚至引发争议。

老一辈们规矩比较多,尤其是觉得后事对生活影响大的人,会更加注意每一个细节。

年轻人们也许不懂规矩,但只需要尊重就好。

大殓,阴阳纸不能用手揭

人逝世后,通常要举行小殓、大殓,俗仪繁杂而又严格有序。除本家眷属参加外,特请的庄方老人、氏族、邻居代表也要参加。阴阳先生、木工师傅、吹响高手等早已各司其职。

《礼记· 问丧》 中载:“死三日而后殓。”人死后不立即入殓,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。如不复生,就举行殓礼。装殓尸体大都用木棺。因制作棺材的时间不同,称谓也不同。如:在人未死前制作的棺材称寿材,是预祝老人延年益寿,又称“百岁坊”;去世后才开始筹料打作,犹如走马,称“走马材”。因棺材材质薄厚有别,又分“薄皮材”“四页齐”等。另外,有的棺外有套棺,古时,有木椁、石椁、砖椁等。

大殓,俗称“入棺”、“入殓”、“落材”。各地时间不一,有三天大殓的,有五天大殓的,也有七天大殓的,而陇南大多数地方是三天或临出殡的前一天傍晚大殓。

人一旦咽气,通常往口里要塞一枚“噙口钱”,是为了防止炸尸开口说话。大殓时,应及时将噙口钱取出,不然来生转世后会成为哑巴,对子孙不利。

移尸停尸时,亡人脸上苫有一张纸,这纸俗称“阴阳纸。”大殓时必须要去掉阴阳纸,但万万不能用手揭,必须拿扇子搧开才行。

大殓时,亡人服饰的金属一概要去掉,甚至连镶着的金牙、骨钉都不能保留,否则会影响转生投胎。

要认真“浴尸”,通常是由长女来做;没有长女的,由儿媳妇来完成。